在往期的文章中,我们大都给大家分享的补气血的单个食疗方、单个动作或穴位,那今天,咱们就全面的给大家说一说~
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,通常认为其“气色好”,反之,气血不足则是不够健康的表现。而一说起气血,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,那么气血到底是什么?
所谓“气”:
“气”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,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、温暖人体、防御外邪等功能。举例说明,“气”就像是我们人体的“汽油”,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,防御各种“病毒”入侵。
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“血液”,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。二是指与“气”同在的运行载体,中医有句话叫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气推动血的运行,血濡养气的充盛。气血通过经络、血脉与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连,循行全身。人体的五脏六腑、骨骼经络,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推动和温煦,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。反过来,五脏六腑通过功能活动又能将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化生成气血,它们之间相互化生、相互影响。中医典籍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调经论》记载:“气血失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”,“气血充盈,百病不生”。由此可以得出,气血调和通畅,身体健康才有保障!反之,如果气血不足,身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。在生活中,白术也发现不少老年朋友都会出现头晕、耳鸣、精神不振、腰膝酸软、脸色发白的情况,有时候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大的病症。
1、健忘心悸
心主血脉,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,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,所以常表现为心慌气短、健忘。
2、视物昏花
“肝开窍于目”,眼睛干涩昏花、视物功能下降,多与肝的气血不足有关。
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,面色萎黄无光泽,易感到浑身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。气血不足会导致肌肤有失濡养,表现为皮肤干燥、粗糙、发暗发黄或没有光泽,甚至长斑。头发干枯、发黄开叉、掉发等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。
手脚温热则气血充足,如果手心出汗或时常手脚冰凉,则气血不足。
7、失眠多梦
心肝气血不足,则心不能藏神肝不能藏魂,常表现为入睡困难,易惊易醒或多梦。
8、月经量少
女子的月经与气血的关系尤为密切,如果气血不足,常会出现月经量减少,甚至月经停闭。
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,若气血不足,不能上充头目,或致肾精亏虚,可见头晕耳鸣。气的充足可以使人保持活力,“血”为肌肉筋脉提供营养的物质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故疲倦无力。
1、调脾胃
脾胃为后天之本,为气血生化之源,《灵枢•决气》中有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谓之血”之说。
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,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,所以调理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,保持脾胃的健康。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、山药、莲子、扁豆、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。
肝藏血,主疏泄,调气机,有助脾胃运化,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。
中医认为“肝郁则脾虚”,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、脾,导致气血耗伤。
此外,“人卧血归肝”,人在睡眠时,部分血液就会贮藏到肝脏。
因此,养肝血的话,心态平和、睡眠充足是关键。此外“久视伤血”,日常也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。
鸭血性平,营养丰富,肝主藏血,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。取鸭血100克,鲫鱼100克,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,可养肝血。
3、食药膳
补气可食“四君子汤”,此方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有益气健脾之效。取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,与羊肉炖食具有补气,益气健脾之功效。(提醒:此方有其他出血的情况最好不用。)补血可用“四物汤”,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蔺道人所著的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,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。四物汤是一道传统药膳。以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四味药材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,是中医补血、养血的经典药膳。
1个小动作,迅速补气血—盘坐摇转。
2、手掌抱住膝盖,腰背挺直,先自左向前、向右、向后、按顺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;3、然后自右向前、向左、向后、做逆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。4、摇动的速度不要太快,慢慢摇,和太极一样,不宜太快。
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动作!这个摇一摇的动作,能够帮助活化脊椎,促进肠胃运化,通气血,也不影响事情,可以每晚睡前,摇上5分钟。
很多人摇到30下的时候,肚子就开始通气,咕咕往下响,这说明肠胃的运化增强了。
气血不足根基亏虚,补足血气人不老、病不扰、长寿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