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。处暑时节,秋凉渐生,暑气渐消。处暑即意味着暑气的至此而止,“处”是终止之意,处暑即“出暑”。
处暑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期,气温上早晚稍凉、中午略高,昼夜温差大。天气干燥少雨,空气湿度小。此时节,人体往往会感觉到皮肤的干痒、紧绷,甚至起皮、脱屑,口干舌燥、鼻咽不适、大便干结等症状频发。
所以,处暑在节气养生中的关键意义,就是提醒大家暑气消退,要重点注意防秋燥了。
处暑时节,秋燥为患。
若不注重及时调理、抵御燥邪侵袭,人体的皮肤、口唇、鼻咽、肺脏、大肠均会受到伤害,严重的更会引发身体多部位、多器官的病变。
所以,今天白术将重点针对上述几大部位,为大家奉上处暑养生的防燥之法,简单易学好操作,以助大家及时顺应节气变化,做好自身调护。
1、秋燥伤肤
中医常说“肺主皮毛”。而秋季主脏在肺,喜润而恶燥,秋燥伤及肺脏阴液,皮肤亦会缺乏津液滋润。
秋燥伤人,会首先表现在身体表皮上。人体皮肤往往干涩发紧、甚至发痒脱屑,特别是脱衣裤时,皮屑纷飞,场面如同下雪。
当空气湿度过低时,还会影响到皮肤的正常代谢。甚至还会导致头皮缺乏濡养,最终出现脱发、枯发等症状。
秋燥伤肤,护肤防燥便显得尤为重要:
②还要注意护肤保湿,可以适当使用润肤霜、保湿霜来滋润皮肤。
③皮肤要避免过度清洗,反复清洗容易破坏皮肤表面形成的油脂保护膜,使缺水的皮肤更为干燥。
④尽量少接触含有化学成分的物品如洗衣粉、化妆品等,洗衣洗碗时尽量戴上手套。
⑤皮肤干痒时,也不要用力抓挠。可适当轻揉、按摩皮肤,止痒的同时,可以加快皮肤内血液流动,使人体皮脂和汗液正常分泌。
2、秋燥伤口咽
口唇是人体暴露于外在环境的重要器官,特别容易缺水。当环境气候干燥时,水分蒸发加快,此时若不及时补水,便会嘴干舌燥。
特别是吸烟群体和用嗓过度者、老人及小孩,都是易感人群。
所以,平时要注意多喝茶、多饮水,常吃甘润清淡的食物如梨、山楂、黄瓜、藕等果蔬,以滋阴保津、润喉利嗓。
身处北方的朋友们,还可以使用加湿器,或给客厅地板轻洒水的方式,让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,这对口唇、咽部黏膜,都有一定的滋润作用。
另外,白术再推荐一个处暑漱口法——“漱泉术”。
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,用舌在口中搅动,等到口中唾液增多,漱练数遍后,分3次咽下。长期坚持,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。
3、秋燥伤鼻
处暑时节,呼吸通道中的鼻腔粘膜也易受到损伤。特别是暑天里,由于空调的普遍使用和室内外的温差过大,导致潜伏的慢性鼻炎患者不少。
天气转凉,人体外感风寒,导致肺气失宣、津液凝滞,鼻塞、流涕等症状频发,夏天没有发作的鼻炎也准备伺机而动。
因此,处暑时节,保护鼻咽很关键。
②多用冷水洗脸。打一盆冷水,深憋气,将鼻子浸入冷水中停留5秒后,离开水面,重复2-3次。冷水洗脸可使鼻部血管收缩,有助缓解鼻堵症状。
③学会清洗鼻腔。将食盐和水按1:100的比例调和均匀,手捧盐水并将之轻吸入鼻,憋气片刻,再使盐水流出,重复3-5次。增强鼻腔抗寒能力的同时,使鼻腔黏膜保持清洁和湿润。
或用中指按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,每天早晚做1-2组,可清洁鼻腔、宣通鼻窍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鼻部不适。
4、秋燥伤肺
中医认为,肺为娇脏,干燥是伤肺的主要原因。秋燥伤人,调养重点仍是在于滋阴润肺。
此时节可适当食用木耳、蜂蜜、莲藕等来养阴生津,以防燥邪犯肺。
另外,白术再为大家推荐两个能增强肺功能的穴位,闲时可经常按揉。
双手掌心相对,快速互搓15-20秒,直到手心隐隐发热;然后可以适当减速,双手继续搓3-5分钟。
单侧搓2分钟,再左右交替,早晚各1次。
用双手掌相互摩擦太渊穴,以皮肤处发热为度。
秋季早醒的朋友,也可以先擦揉3-5分钟的太渊穴再起床,可激活肺气,补足卫气。
5、秋燥伤大肠
中医认为“肺和大肠互为表里”。肺为燥邪所伤时,也会波及大肠。
肺气不宣影响大肠蠕动,肠道津液不足会诱发“肠燥”,出现大便干结难解、便秘、腹胀等症状。
因而,处暑时节:①要注意多吃润肠食物如梨、柿子、冬瓜、白萝卜等,以滋养肠道、增进肠道动力,让排便更顺畅。
②要积极补充水分,每天可以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,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。
③此外,对于大多数便秘患者,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有了便意千万不要忍;排便时可以用手按压腹部,增大腹压,促进排便。
相比酷夏、寒冬,秋天实在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季节。
材料:百合3g,雪梨20g。
制作方法:将百合洗净,雪梨削皮切块,放入茶壶中,泡10分钟即可饮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