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看粉丝朋友的留言,说每次看医生,听到最多的就是“阴虚”、“阳虚”,但总觉得太复杂了,怎么都记不住,有什么方法可以自己判断?平时自己又如何针对调理呢?
今天白术就来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关于中医里常说的“阴虚”“阳虚”知识,我会用最通俗的话给大家讲解,保证大家都能听懂、用得到,干货满满,一定要看!
首先来讲讲什么是阴阳?
“阴阳”是中医学中最有特色、最具代表性,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组概念。它最初是根据太阳的向背推及而来,用于描述大自然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属性的。
例如,白天(具有明亮的、温热的特性)为阳,夜晚(具有寒冷的、黑暗的特性)为阴;
男人(传统认为具有外在的、运动的特性)为阳,女人(传统认为具有内在的、静止的特性)为阴;
气(具有运动的特性)为阳,血(血靠气来推动,故相对气而言为静)为阴等。
当然,“阴阳”在中医学中更多的是用来描述、解释人体的健康与疾病。
中医学认为,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神乃绝”,意思是说阴阳平衡人体就健康,当各种原因破坏了人体的这种阴阳平衡,人们就会患病,甚至死亡。
人们的这种阴阳不平衡,即阴阳失调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多一些、一个少一些,即阴虚和阳虚这两种“不健康”状态(亚健康或疾病状态)。
下面,我将分别详细谈谈阴虚和阳虚与人体健康的关系。
阴虚
为什么会出现阴虚?
久病不愈消耗过度、心情不好火气旺盛、常吃温燥刺激的食物、长期熬夜,心胃脾肝肾等器官病变都会导致人体阴不足。
阴虚表现
我前面讲到,人体在健康时阴阳平衡,当“阴”不足时,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,阴气不能很好制约阳气。
就感觉体内阳气旺一样,一般这种表现就是虚热证,所以人体阴虚时,主要表现为一些热的征象,如五心烦热,咽干、盗汗等等。
同时由于体内相对“热”多一些,就会耗伤人体的津液,而表现出另一类征象:如眼花(津液少了,不能濡润眼睛时而出现的症状),耳鸣(津液不足,不能濡润耳部时出现的症状),大便干结(津液不足,不能濡润肠道而出现的症状)等。
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,都可能出现阴虚,不及时调理会引发各种慢性病,一定要引起重视!
“养阴”的日常养生法
在日常生活中,阴虚很常见,男女老少都可以见到。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恰当的养生或调理,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疾病,维持人体健康。
养阴四决:吃、睡、动、戒
【吃】—平时要多吃滋润的食物,比如鸭肉、银耳、百合、豆腐、鱼肉等,而容易燥热上火的食物就不宜多吃,像韭菜、大蒜、花椒、大葱就不太适合。
【睡】—夜里11点至1点要进入深度睡眠状态,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津液不过度虚耗,如果总是熬夜晚睡,津液过度损耗,无法滋养内脏,肝肾都会受损,进而出现失眠、多梦、盗汗的现象。
【动】—即运动,不宜过度运动,防止汗液流失过多,还要及时喝水,补充津液,尽量选择太极、慢跑、瑜伽等中低强度的运动。
【戒】—戒急躁、戒烟酒、戒不良情绪,其中情绪是比较关键的,经常有人因为生气吃不下饭,气得肝疼、胃疼,这说明情绪和五脏紧密联系,如果总是容易激动,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。
食疗方一:百合麦冬养阴茶
取百合、麦冬、枸杞子各适量,冰糖少许(糖尿病患者不加)混合,每次取少许泡水如茶饮。
功效与适用人群:养阴润燥,可用于阴虚者的日常保健。
经络养生:艾灸或揉按三阴交、涌泉等穴位,每穴3~5分钟。
阳虚
为什么会阳虚?
年龄增长身体衰老、住所阴冷寒气重、重病在身大伤元气等都会引起阳虚。
阳虚表现
“阳虚”和阴虚同理,阳变少阴阳失衡,阳气不能很好制约阴气,所以阳虚人群多表现为虚寒症状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怕冷,如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。
而且由于阳气不足,不足以推动脾胃运化,所以他们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,一吃油腻、坚硬、黏腻的食物就会难受、不消化。
阴虚和阳虚区别很大,在调理身体前一定要先分辨,同时还要结合身体具体分析,如果不对症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“补阳”的日常养生法
白术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“补阳”方法。
阳虚:补、休、晒、暖
【补】——寒凉的食物会让寒气入侵,应少吃,可以多吃温补的食物,例如生姜、腰果、羊肉、黄鳝、韭菜、龙眼等,平时可以在食材中加点香料和葱姜蒜,适当补阳。
【休】——中午可以打个盹,闭眼休息30分钟。
【晒】——别怕晒,晒太阳也是补充阳气的一种方法,可以晒背、腿、胳膊,但是不能选择太阳直晒的时间,容易晒伤,那么可以选择早上九点或下午四点。
【暖】——夏天大家总爱吹空调,但是温度不能太低,小心阳气受损,注意颈部、膝盖、胃部的适当保暖,可以穿长裙,盖个薄毯。
食疗方:黄芪羊肉汤
取带骨羊肉适量,黄芪、当归、枸杞子各少许,葱、姜、盐、料酒等适量,将羊肉切成小块,然后与黄芪、当归共煲汤,在关火前10分钟加入枸杞子即可。
功效与适用人群:益气补阳,可用于怕冷、四肢凉等阳虚者的日常保健。
经络养生:艾灸或揉按足三里、关元等穴位,每穴3~5分钟。
以上就是阴虚、阳虚的症状及调理方法,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身体看一看,自己属于哪一种。
当然,在生活中,也有可能出现文中没有提到的症状,或者是二者兼有,总之,教大家判断的方法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保养身体的思路,平时切勿自行服药,建议辨证调理。